形态描述
标本采集地 四川康定新都桥附近。
形态 身体扁圆柱状,前、后两端略窄,后侧呈翼状。体长28—30mm,最大体宽约6mm。口环宽2.7—3mm,口孔甚大。尾吸盘呈盘状,其宽径3—3.5mm,窄径2.5mm左右。肛门孔大,周围的皮褶发达,位于倒数第4/3环沟上。两生殖孔相隔 环,雄生殖孔在节Ⅺ的b5/b6上,呈裂缝状,其边缘有明显的皮肤隆起;雌生殖孔不明显,在节XII的b6或b5/b6上。保存标本灰白色,无色素图案,表皮上布满横列的乳突。节I一Ⅶ以及节XXVI—XXVII的环数较少,为不完全体节。中部节VIII—XXV各有6个不等的环,为完全体节,环式为b6>b2=b3>b1=b4>b5。最大的b。环微弱地再分割,但其宽度往后逐渐变小,直至环式为b2=b3>b1=b4=b6>b5。头部背面的表皮上看不到眼,在皮下深层可以发现前、后4对不明显的眼点。
口腔内没有颚和柱形齿,咽部长而狭细,内壁上有3条宽大的脊,咽部的肌肉甚发达。雄性生殖器官在节XVII之后有很多小的精巢,呈葡萄状,其前面褶叠的精囊占据4个体节的两侧。精囊通过精管与节Ⅺ的精管膨腔相通,精管膨腔基部甚小,有两个棒锤形的角伸向两侧,没有伸向前的精管前转。雌性生殖器官的一对卵巢囊呈圆球形,输精管细而短,两管在腹中会合并通过雌孔开口向外。
形态 身体扁圆柱状,前、后两端略窄,后侧呈翼状。体长28—30mm,最大体宽约6mm。口环宽2.7—3mm,口孔甚大。尾吸盘呈盘状,其宽径3—3.5mm,窄径2.5mm左右。肛门孔大,周围的皮褶发达,位于倒数第4/3环沟上。两生殖孔相隔 环,雄生殖孔在节Ⅺ的b5/b6上,呈裂缝状,其边缘有明显的皮肤隆起;雌生殖孔不明显,在节XII的b6或b5/b6上。保存标本灰白色,无色素图案,表皮上布满横列的乳突。节I一Ⅶ以及节XXVI—XXVII的环数较少,为不完全体节。中部节VIII—XXV各有6个不等的环,为完全体节,环式为b6>b2=b3>b1=b4>b5。最大的b。环微弱地再分割,但其宽度往后逐渐变小,直至环式为b2=b3>b1=b4=b6>b5。头部背面的表皮上看不到眼,在皮下深层可以发现前、后4对不明显的眼点。
口腔内没有颚和柱形齿,咽部长而狭细,内壁上有3条宽大的脊,咽部的肌肉甚发达。雄性生殖器官在节XVII之后有很多小的精巢,呈葡萄状,其前面褶叠的精囊占据4个体节的两侧。精囊通过精管与节Ⅺ的精管膨腔相通,精管膨腔基部甚小,有两个棒锤形的角伸向两侧,没有伸向前的精管前转。雌性生殖器官的一对卵巢囊呈圆球形,输精管细而短,两管在腹中会合并通过雌孔开口向外。
鉴别特征
鉴征 身体扁圆柱状,体长28—30mm。保存标本灰白色,无色素图案。头部背面的表皮上看不到眼。中部完全体节具有6个不等的环,其中最大一环微弱地再分割,环式为b6>b2=b3>b1=b4>b5。两生殖孔相隔 环,无腹胃孔和背胃孔,肛门在倒数第4/3环沟上。褶叠的精囊占据4个体节位置,精管膨腔基部甚小,有两个棒锤形的角。卵巢囊圆球形,输卵管细而短。
讨论 将我国四川康定标本与日本人镝木(Kaburaki,1921)记述的采自印度海拔1500—2000m的芝博达斯(丁jibodas)标本相比较,它们在外形、体表颜色与无斑纹、头部背面无眼、尾吸盘的形状与大小、两生殖孔被6环隔开以及肛门在倒数第4/3环沟上等方面均很一致,仅仅在个体大小和完全体节各环的宽窄两方面相差甚大。印度芝博达斯标本的个体长达175mm,完全体节的前两环最阔,而我国四川康定标本的个体较小,仅完全体节的末环最阔。根据对我国各地蛭类标本的比较可以得知,个体大小不能作为区分种的主要依据,同一个种因产地不同个体可以相差很大,而完全体节各环的宽窄可能受到标本处理方法的影响,也可能因缺乏观察经验而被弄错,因此仅仅根据以上两方面的差异定为不同的种理由是不充足的。至于印度尼西亚的标本,因缺少详细描述无法与我国标本比较。
讨论 将我国四川康定标本与日本人镝木(Kaburaki,1921)记述的采自印度海拔1500—2000m的芝博达斯(丁jibodas)标本相比较,它们在外形、体表颜色与无斑纹、头部背面无眼、尾吸盘的形状与大小、两生殖孔被6环隔开以及肛门在倒数第4/3环沟上等方面均很一致,仅仅在个体大小和完全体节各环的宽窄两方面相差甚大。印度芝博达斯标本的个体长达175mm,完全体节的前两环最阔,而我国四川康定标本的个体较小,仅完全体节的末环最阔。根据对我国各地蛭类标本的比较可以得知,个体大小不能作为区分种的主要依据,同一个种因产地不同个体可以相差很大,而完全体节各环的宽窄可能受到标本处理方法的影响,也可能因缺乏观察经验而被弄错,因此仅仅根据以上两方面的差异定为不同的种理由是不充足的。至于印度尼西亚的标本,因缺少详细描述无法与我国标本比较。
国外分布